AEEA 天文教育資訊網

上網探索宇宙的好選擇 !   Activities of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in Astronomy.






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墓帛書中 29 幅彗星圖

提供者 : 陳輝樺

說明 : 彗星、流星、隕星,我國古時合稱「彗孛流隕」,也有蓬星、長星等叫法。 我國有著世界上最早最豐富的彗星紀錄,殷末(公元前 11 世紀)武王伐紂時所見的彗星, 記載在《淮南子•兵略訓》中說:「武王伐紂,….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 早在公元前 2 世紀,古人就開始對彗星進行分類。到了戰國時期,對於彗星的觀測已累積了豐富的觀測經驗, 可從上圖在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初年 (公元前 168 年) 墓帛書中 29 幅彗星圖看出古人對彗星觀測的仔細, 不但畫出彗尾的不同形狀的觀測結果,似乎也畫出了彗核結構,且有著相當科學的描述。在《晉書•天文志》記: 「史臣案,彗體無光,傅日而為光,故夕見則東指,晨見則西指,皆隨日光而指。」明確地指出:「彗星本身不發光, 因受太陽照耀而發光,尾巴永遠背著太陽。」這些的認知比歐洲早了近約 9 個世紀。 中國歷史上約有達 2000 次的彗星紀錄,是近代研究彗星運動週期、軌道變化等重要問題的參考。


本網站所有圖片未特別聲明者, 都是取材自 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網頁 , 請勿作商業用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