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EA 天文教育資訊網

主題介紹 ─ 太陽系


回到今日主題畫面 天文學名詞解釋 每日主題庫、主題分類介紹 天文展演教學模型、天文教學媒體製作、遠距遙控觀測模擬、展示場展覽介紹 天文學基本認識、天文觀測活動、九年一貫天文輔助教材教案、天文史哲介紹、動手作天文等教育活動 主題課程、Q&A、天文新知介紹、遠距天文教學輔導、FAQs、數理與自然探究



壹、 太陽系:

         我們的 太陽 只是 銀河系 中數千億顆星球 (Stars) 中的一個, 而銀河系也只是宇宙中數十億 星系 (galaxies) 之一。 太陽是一顆明亮的恆星,直徑約 145 萬公里,約有 50 億年的歷史,且至少將再持續發光 50 億年, 而且將光與熱放射至太空中。太陽每秒鐘將 400 萬公噸的 質量轉變為能量 ,而且至少將再持續進行 50 億年。 太陽佔了 太陽系 所有 質量 (mass) 的 99% ,它半徑幾乎是最大行星 (木星) 的 10 倍大,而木星本身的大小就足以包含所有其他的行星。 太陽系除了太陽外,包括繞著太陽運行的「 行星 (Planets)」、 小行星 (Asteroids) 和 彗星 (Comets), 以及繞著行星運動的 衛星 (Moons)。 而行星由太陽往外數算依序為 水星 (Mercury)、 金星 (Venus)、 地球 火星 (Mars)、 小行星帶 木星 (Jupiter)、 土星 (Saturn)、 天王星 (Uranus)、 海王星 (Neptune)、 包含 冥王星 (Pluto)在內的 庫柏小行星帶 (Kuiper belt)、以及眾多彗星體分布的 歐特雲 (Oort cloud)。 我們太陽系離最近的另一顆恆星達 4.2 光年遠。

 

貳、行星新解:

         第 26 屆國際天文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會員大會於 2006 年 8 月 24 日議決: 太陽系的 行星 只有 8 個, 冥王星 另外歸類為「矮行星 (Dwarf planets)」! 到底 太陽系 成員( 衛星 不計入)究竟是如何分類和定義?

   行星 (Planets)的新定義:

         1、 環繞 太陽 運行的天體。

         2、 質量 必須大得使其自身的 重力 足以使球體維持近乎圓球形的外型。 如上圖 地球行星

         3、 清除了軌道鄰近區域中的物質

   矮行星 (Dwarf planets)的定義:

         1、 環繞 太陽 運行的天體。

         2、 質量 必須大得使其自身的 重力 足以使球體維持近乎圓球形的外型。

         3、 未能清除軌道鄰近區域中的物質

         4、 不是行星的 衛星 ,或是其他非恆星的天體。

   太陽系小星體 (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

         所有 行星 矮行星 以外,環繞太陽運行的天體(衛星除外), 全部歸類於此類。換言之,這一類包含了絕大部分的 小行星 (Asteroids)、 海王星 外天體(Trans-Neptunian Objects, TNO)、 彗星 (Comets)和其他 小天體 等。

 

 

參、太陽系是我們的家
銀河系暈 (Galactic Halo) 銀河系核心的高熱氣體 銀河核心黑洞 ─ 人馬座 A*(Sgr A*) 太陽系是我們的家 地球在太陽系的位置 太陽在銀河系的位置
太陽系的鄰居 銀河系的鄰居和銀河系所在的本星系群 太陽系家族成員 行星公轉特徵 太陽和行星的自轉特徵 類地行星
類地行星的結構特徵 類地行星的運行特徵 類地行星的大氣 類木行星 類木行星的結構特徵 類木行星的運行特徵
類木行星的面貌 類木行星的大氣 行星的磁場特徵 矮行星 小行星帶 庫柏帶
特洛伊小行星與特洛伊小衛星 木星的衛星 伽利略衛星 土星的衛星 土星的環 天王星環與衛星系統
歐特雲 ─ 不活躍彗星的家鄉 誰是太陽系裡的老大? 太陽與其他星體體積大小比一比 循規蹈矩的行星 頑皮的衛星群 潮汐力的作用
潮汐鎖定的現象 彗星外觀 塵埃尾和離子尾 彗星運行時的彗尾 古代中國天文記載裡的彗星圖像 旋轉外噴的哈雷彗星核
流星與隕石 獅子座流星雨與 Tempel-Tuttle 彗星 被撕裂的修梅克•李維九號彗星 絕大多數彗星的結局 彗星通過近日點 近地小行星
海王星內天體 ─ 半人馬小行星 海王星內天體 ─ 海王星特洛伊小行星 海王星外天體 ─ 庫柏帶共振小行星體 海王星外天體 ─ 冥族小行星體 海王星外天體 ─ 黃道離散天體 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 ─ 太陽星雲
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 ─ 行星的形成 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 ─ 類地行星胚胎 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 ─ 微行星 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 ─ 行星遷移 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 ─ 後期重撞擊 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 ─ 後期重撞擊之後
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 ─ 衛星 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 ─ 行星衛星與行星環系統 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 ─ 長期的穩定 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可能情景    

 

肆、太陽系星體比一比

體積是什麼? 星體體積大小 星體質量大小 星球的密度大小 行星與太陽的距離 星球上的溫度
質量是什麼? 密度是什麼? 溫度是什麼? 絕對溫度 行星與太陽距離的理論構思 行星公轉特徵
自轉週期 赤道面與黃道面夾角 表面重力 逃逸速度 扁率 類木行星的大氣成分
太陽的磁場 類地行星面貌   行星公轉   太陽與行星的自轉特徵   反照率   什麼是電場和磁場?  
哪裡有電場和磁場? 行星的磁場 太陽系裡各個行星的表面大氣壓 類地行星的大氣成分 類木行星面貌 小行星面貌
地球、木星、土星的磁場 天王星、海王星的磁場 隨著時間變換的地球磁場 地磁南北極與地理南北極 地磁的反向 類地形行星核心組成
我們怎麼知道地球的核心結構? 木星的核心組成 土星的核心組成 天王星的核心組成 海王星的核心組成 類木行星的扁率
類木行星表層的熱效應 彗星的面貌 小行星與彗星

 

伍、太陽系內的小集團

近地小行星 小行星帶 木星公轉軌道上的特洛伊小行星 庫柏小行星帶 木星的衛星 伽利略衛星
木星環 土星的衛星 土星環 天王星的衛星 天王星環 海王星的衛星
海王星環 類木行星公轉軌道上的特洛伊小行星        

 

陸、太陽系裡的現象

太陽大氣層 光球層 色球層 日冕 太陽黑子 米粒組織
光斑 針狀體 閃焰耀斑 日珥 太陽風 磁圈
黑子極大期 : 蝴蝶圖示 太陽黑子與太陽周期性的運動 閃焰耀斑與地球關係   大氣層   盾形擾動   極光  
流星與隕石 隕石坑 流星雨 潮汐 日食 月食
彗星 大紅眼睛 大藍眼睛 紋帶 黃道(面,帶) 行星環(面)
行星重力加速度 外觀顏色 衛星

 

太陽與行星、衛星的關係

閃焰耀斑與行星關係 盾形擾動 極光 潮汐 日食 月食
彗星 黃道面        

 

捌、恆星風的真象

恆星風(Stellar Wind) 恆星風和雛恆星震波的傑作 舞蹈中的太陽風 太陽風的形成 往外吹襲的太陽風 星球磁力圈
地球的磁場和磁層 太陽磁場和太陽風塑造出的太陽磁圈 日冕物質拋射形成太陽風與行星的關係 盾形震波 (Bow Shock) 行星盾形震波的形成 太陽盾形震波阻擋從銀河中心來的星系風吹襲
獵戶座星雲內和 M17 裡的盾形震波 極光 (Aurora) 繽紛的極光 木星上的極光 土星上的極光變化 太陽風造成了彗星各方向不同形狀與組成份的彗尾
紫外光和太陽風可能誘導出冰冷太空中有機化學反應 星際分子雲核裡的氨基乙酸 新恆星誕生的激波與生命有機物質的關聯 在宇宙早期發現生命素材 生命素材分子與行星的可能關聯 彗星尾裡找著的生命素材分子
C/2012 S1 世紀大彗星接近了 太空風帆        

 


  2001. 05. 11.

以太陽為宇宙中心的日心體系


  2001. 04. 27.

月食現象成因


  2001. 04. 18.

地球磁層


  2001. 04. 15.

陰曆的依據 : 月相變化


作者與主編 : 陳輝樺  
                  諮詢服務 : 陳輝樺 (NMNS)
                                   蘇明俊 (STU)

最近更新日期 : 201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