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EEA 天文教育資訊網 |
壹、何謂『 中子星(Neutron Star) 』?
一顆半徑不到 15 公里,但每立方公分就擁有數十億噸質量的超高密度、幾乎都是中子所組成的星體。 它是恆星演化到核融合反應結束、邁向死亡而塌陷後僅靠中子間的斥力維持它不致繼續塌陷的星體。 因為中子星通常都俱有強烈的磁場和高速的自轉,以致於在它的磁場兩極有電磁波輻射和物質噴流的現象; 若這些電磁波能規律地仿如燈塔的探照被我們觀測到,所以在 1967 年由於這個特徵發現了它們的存在, 因此它們也有著「波霎 (Pulsar)」的稱呼。
中子星 (波霎、脈衝星──宇宙的燈塔)的發現是,
在 1967 年,丹麥電波天文學家約塞琳•貝爾 (Jocelyn Bell) 發現天空有奇怪的星體, 它們不像其他已知的星球會持續發光,
而是每隔數秒就發射一串規律的
無線電波脈衝。 這些奇怪的星體即為今日所知的脈衝星,
它們是旋轉相當快速的老化垂死星球,它們的組成元素幾乎都是中子,且伴隨著強大的磁場。 因此會從它們南北兩極附近發射出無線電波束橫掃太空,就像燈塔發出的光束一樣。
中子星的直徑不超過 30 公里,但密度階次約為 1012克/每立方公分,是顆十分密緻的星體,且有著達 1012 - 13
高斯的強烈磁場,正因為小體積內所擁有如此大的磁場而造就出中子星兩極的輻射和噴流的景觀。 中子星的噴流和輻射會隨著物質與能量的耗失,
而呈現出旋轉周期逐漸緩慢的現象。
![]() |
2001. 06. 17.
|
![]() |
2001. 06. 04.
|
貳、下列是已知的波霎:
最近更新日期 : 201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