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EA 天文教育資訊網

上網探索宇宙的好選擇 !   Activities of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in Astronomy.

2012 年 2 月 11 日

太陽系外行星特展 (11):應用紅外光太空望遠鏡找尋太陽系外的行星系統

文字提供 : 陳輝樺

說明 : 我們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找尋到太陽系外的星球呢? 尤其是想如何地在一顆明亮的恆星周圍去分辨出並不是自行發光且適合生物生存的行星體? 或許你可以想出很多種辦法來,但這幾天我們將介紹現今天文學家常用的幾種方法來供你參考。 前幾天我們已介紹了 都卜勒效應 (Doppler effect) 的方法、 凌日變光的觀測法 (Transit method) 、 掩星觀測法 (Occultation)、 恆星自行天體測定法 (Astrometry) 、 脈衝星計時法  (Pulsar timing) 、 重力微透鏡法 (Gravitational microlensing) 、 拱星盤法  (Circumstellar disks) 、 直接天文攝影 (Direct imaging), 今天我們再介紹「應用紅外光太空望遠鏡」找尋 太陽系 外的 行星系統

        電磁輻射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是一種波動的能量。 電磁輻射說明 電磁波 的發射和傳播, 是透過 空間 或介質傳遞其能量。 依據 各個波段具有的能量特徵 , 可得知在攝氏零度左右 (水的冰點) 則原子可輻射 紅外光 , 紅外光是由 750 奈米至 1 mm (1 毫米、1 公釐 = 10- 3 公尺) 的波場所組成。 自 1856 年以來 紅外光天文觀測 用於偵測星際間星體的 紅外輻射 (infrared radiation) (或是熱源)。 因為宇宙裡絕大多數的物體表面都有著 熱輻射現象 , 所以紅外光觀測可用以研究星體表面的 溫度 狀況。 在天文觀測中,紅外光觀測用於偵測 1 ∼ 300 微米 (micron,1 微米 = 10-6 公尺) 波長的 輻射 。 但在地面的天文實際觀測中發現,觀測的解析度會隨著地是的高低有所差異; 也就是 大氣層 對於除了 可見光 無線電波 合適在地面進行觀測外, 其他的 電磁波段 紅外光天文觀測會受到地球大氣層的影響而有所遮蔽

        為了降低大氣層對於紅外光觀測的影響程度,於 1983 年升空的 紅外光太空觀測衛星 (Infrared Astronomical Satellite,IRAS) 開啟了紅外光太空望遠鏡天文觀測,於 2003 年升空的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史匹哲紅外光太空望遠鏡 (Spitzer Science center,簡稱 Spitzer ) 其主要目的之一是集中地觀測 棕矮星 太陽系外行星 行星的形成初期之原行星 (protoplanetary) 和環繞 行星 週遭的碎片盤面 (disks) 。而上圖照是 1996 年運用歐洲南方天文台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ESO) 3.6 公尺望遠鏡配以 ADONIS 裝置所攝距離我們約 63.4 光年 繪架座 β β Pictoris,老人增四) 及其盤面影像。

 

明日主題 : 太陽系外行星特展 (12):應用太空望遠鏡干涉測量法找尋太陽系外的行星系統
天文史上的今天 : 1973 年 2 月 11 日,德國物學家約翰內斯•漢斯•丹尼爾•延森 (Johannes Hans Daniel Jensen,1907.6.25.–1973.2.11.) 逝世。他因發現原子核的殼層結構而榮獲 1963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今日星象、行星動向、節氣
揭開星空的奧秘 ─ 系列(一) 觀天術 中國人的科學智慧 ─ 天文地學篇
揭開星空的奧秘 ─ 系列(二) 星座探奇 天文動畫影片 ─ 紅外光攝影集

前一天主題 天文學名詞解釋 每日主題庫、主題分類介紹 天文展演教學模型、天文教學媒體製作、遠距遙控觀測模擬、展示場展覽介紹 天文學基本認識、天文觀測活動、九年一貫天文輔助教材教案、天文史哲介紹、動手作天文等教育活動 主題課程、Q&A、天文新知介紹、遠距天文教學輔導、FAQs、數理與自然探究 天文相關網站 E-mail 給主編、提問題和看法、與 AEEA 互動 後一天主題

    主編 : 陳輝樺                 
         諮詢服務 : 陳輝樺 或 (NMN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蘇明俊 (樹德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本網站所有圖片未特別聲明者, 都是取材自 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網頁 , 請勿作商業用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