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EA 天文教育資訊網

上網探索宇宙的好選擇 !   Activities of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in Astronomy.

2011 年 12 月 11 日

紅外光太空望遠鏡攝影特展 (255):來自宇宙首顆恆星的紅外光
影像提供 : NASA / JPL / Caltech / A. Kashlinsky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文字提供 : 陳輝樺

說明 : 探究我們所在 時間與空間 的知識,它或許是個比你想像還大的 時空結構 ,和見得著與看不到的物質所組成;它的變化現象會令你驚嘆不已。 我們曾經介紹到,宇宙主要成份是奇異且神祕的 暗能量 佔 73% 、神祕的 暗物質 佔 23%, 剩下的 4% 才是大家所熟悉的原子、分子結構所構成的景觀。 它們到底是如何分佈的,尚待直接觀測和理論進一步分析。 2005 年 11 月 2 日,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公佈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Spitzer) 偵測波頻在 3.6 微米 (測量 溫度 T ~ 805 K) 的 紅外光陣列相機 (IRAC) 朝向 天龍座 (Draco) 攝得距離我們約 0.5 ~ 1.0 億光年 遠的 來自宇宙首顆恆星的紅外光 。 宇宙在大霹靂的黑暗期之後,歷經「氫再電離」和「氦再電離」階段的演化,類似我們 太陽系 的恆星系統才形成。所謂的「再電離」 (Reionisation) 是指在大霹靂的黑暗期之後,宇宙中物質再電離的程序,並且是宇宙中氣體的兩次主要相變。 當主要的 重子物質 成為氫的型式,氫再電離通常指的是氫氣體的游離。 宇宙中的氦也經歷過相同的相變,但在宇宙歷史上是不同的階段,通常會稱為「氦再電離」。 上方下圖所呈現如燃燒般的再電離混沌狀態,就是 Spitzer 觀測到的背景圖像。而最上方的影像是在此混沌狀態下誕生的第一批 恆星誕生 的曙光。

明日主題 : 紅外光太空望遠鏡攝影特展 (256):宇宙黑暗時期後的第一束光
天文史上的今天 : 1945 年 12 月 11 日,法國物理學家 Maurice Paul Auguste Charles Fabry (1867.6.11. - 1945.12.11.) 逝世。1913 年他和 Henri Buisson (1839.3.6.- 1905.6.26.) 發現臭氧層 (ozone layer)。在光學方面,他和 Alfred Perot (1863.11.3.-1925.11.28.) 共同發明干涉儀 (Fabry–Pérot interferometer) 解釋干涉條紋現象。    
今日星象、行星動向、節氣
揭開星空的奧秘 ─ 觀天術 中國人的科學智慧 ─ 天文地學篇

前一天主題 天文學名詞解釋 每日主題庫、主題分類介紹 天文展演教學模型、天文教學媒體製作、遠距遙控觀測模擬、展示場展覽介紹 天文學基本認識、天文觀測活動、九年一貫天文輔助教材教案、天文史哲介紹、動手作天文等教育活動 主題課程、Q&A、天文新知介紹、遠距天文教學輔導、FAQs、數理與自然探究 天文相關網站 E-mail 給主編、提問題和看法、與 AEEA 互動 後一天主題

    主編 : 陳輝樺                 
         諮詢服務 : 陳輝樺 或 (NMN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蘇明俊 (樹德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本網站所有圖片未特別聲明者, 都是取材自 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網頁 , 請勿作商業用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