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EA 天文教育資訊網

上網探索宇宙的好選擇 !   Activities of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in Astronomy.

2011 年 10 月 19 日

紅外光太空望遠鏡攝影特展 (202):人馬旋臂上的系列恆星形成區
影像提供 : NASA / JPL / Caltech / M. Povich (Penn State Univ.)
文字提供 : 陳輝樺

說明 : 人馬座 (Sagittarius) 中距離我們約 6,800 光年 瀰漫星雲   M 17 (NGC 6618 Omega 星雲),其塵埃與分子氣體聚集的 暗星雲 深處, 恆星持續地產生。 分子雲 之所以黯淡無光是因為其如煙般大小的濃密碳基 塵埃 吸收了背景光線所致。 2010 年 7 月 7 日,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公佈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Spitzer) 紅外光陣列相機 (IRAC) 和多波頻成像光度計 (MIPS)拍攝得 人馬旋臂上系列恆星形成區的紅外光影像。 影像顯示在 銀河系人馬旋臂 上的系列恆星由右至左移動中, 照片右側原本在可見光 看不到稱之為「M 17 SWex」的飛龍形狀塵埃暗星雲,它內部熱恆星群正以驚人的速度 誕生中。 而左側的 M 17 EB 巨大泡沫狀的塵埃雲氣,正是過去恆星形成過程所造成的,如此的景觀彷如見到恆星生成的骨牌效應 (domino effect)。觀測的基本資料與上圖色澤表示紅外光波頻處理簡述如下表:

所在星座 :
人馬座
星體類型
  暗星雲 M 17 SWex
赤經 (時:分:秒) 
18 : 20 :27.6
赤緯 (度:分:秒)
- 16 : 05:08.5

距離我們 ( 光年 ) :

6,800

相對於我們的運動 :

與我們在銀河系的同一旋轉臂上

觀測波頻與裝置:
紅外光 3.6 µm Spitzer IRAC 紅外光 8.0 µm Spitzer IRAC 紅外光 24.0 µm Spitzer MIPS

明日主題 : 紅外光太空望遠鏡攝影特展 (203):IRAS 13481-6124 重恆星與其搖籃
天文史上的今天 : 1937 年 10 月 19 日,紐西蘭裔英國物理學家歐尼斯特·拉塞福 (Ernest Rutherford, 1st Baron Rutherford of Nelson,1871.8.30.- 1937.10.19.) 逝世。因其在原子核物理的開創工作,拉塞福被稱為近代原子核物理學之父。他開拓了原子的軌道理論,特別是在金箔實驗中發現了拉塞福散射現象 (Rutherford scattering)。 於 1908 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為紀念他,第104 號元素以他的名字命名。    
今日星象、行星動向、節氣
揭開星空的奧秘 ─ 觀天術 中國人的科學智慧 ─ 天文地學篇

前一天主題 天文學名詞解釋 每日主題庫、主題分類介紹 天文展演教學模型、天文教學媒體製作、遠距遙控觀測模擬、展示場展覽介紹 天文學基本認識、天文觀測活動、九年一貫天文輔助教材教案、天文史哲介紹、動手作天文等教育活動 主題課程、Q&A、天文新知介紹、遠距天文教學輔導、FAQs、數理與自然探究 天文相關網站 E-mail 給主編、提問題和看法、與 AEEA 互動 後一天主題

    主編 : 陳輝樺                 
         諮詢服務 : 陳輝樺 或 (NMN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蘇明俊 (樹德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本網站所有圖片未特別聲明者, 都是取材自 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網頁 , 請勿作商業用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