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EA 天文教育資訊網

上網探索宇宙的好選擇 !   Activities of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in Astronomy.

2011 年 10 月 2 日

紅外光太空望遠鏡攝影特展 (185):恆星藝術傑作
影像提供 : NASA / JPL / Caltech / ESA/ESO/MPIA
文字提供 : 陳輝樺

說明 : 2008 年 10 月 8 日,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公佈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Spitzer) 紅外光陣列相機 (IRAC) 紅外光 觀測、歐洲南方天文台 (ESO) 可見光 觀測和歐洲太空署 (ESA) XMM-Newton 太空望遠鏡 X 光觀測合成了 上幅影像 ,其主角是位於 杜鵑座 (Tucana) 小麥哲倫星雲 (SMC) 內距離我們約 21 萬 光年 遠、大約 200 光年範圍大小的 NGC 346 恆星形成區的畫像。影像中紅色表示紅外光觀測到的冷塵埃,綠色表示鮮明的可見光冷雲氣,藍色表是 X 光觀測到的高溫雲氣。在圖中央白色區域內的藍星點是原有的恆星,而塵埃裡遮蔽住的 雛恆星 以紅點表示。這幅影像顯示 恆星風 (stellar winds) 和 輻射 (radiation) 兩種不同的機制促使新恆星的生成。重質量恆星的輻射會吹散四周的塵埃雲,所產生的震波 (shock wave) 與恆星風壓縮雲氣和塵埃 成為孤立的高密度塵埃雲塊,進而生成新恆星。觀測的基本資料與上圖色澤表示波頻處理簡述如下表:

所在星座 :
杜鵑座
星體類型
雛恆星
赤經 (時:分:秒) 
00 : 59 :05.4
赤緯 (度:分:秒)
- 72 : 10:22.7

距離我們 (光年) :

210,000

視大小 (角分) :

6.9 × 6.9

觀測波頻與裝置:
X 光 2067 keV XMM EPIC 可見光 859 nm NTT IRAC 紅外光 8.0 µm Spitzer IRAC

明日主題 : 紅外光太空望遠鏡攝影特展 (186):半人馬座 ω 球狀星團紅外光影像
天文史上的今天 : 1852 年 10 月 2 日,蘇格蘭化學家威廉•拉姆齊 (Sir William Ramsay,1852.10.2.- 1916.7.23.) 出生。他曾經與英國物理學家約翰•威廉•斯特拉特•瑞利三世 (John William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1842.11.12.–1919.6.30.) 合作發現發現眾多惰性氣體元素(noble gases)。他們因 1894 年 8 月宣佈發現氬元素 (argon),而分別榮獲 1904 年諾貝爾化學獎、物理學獎。    
今日星象、行星動向、節氣
揭開星空的奧秘 ─ 觀天術 中國人的科學智慧 ─ 天文地學篇

前一天主題 天文學名詞解釋 每日主題庫、主題分類介紹 天文展演教學模型、天文教學媒體製作、遠距遙控觀測模擬、展示場展覽介紹 天文學基本認識、天文觀測活動、九年一貫天文輔助教材教案、天文史哲介紹、動手作天文等教育活動 主題課程、Q&A、天文新知介紹、遠距天文教學輔導、FAQs、數理與自然探究 天文相關網站 E-mail 給主編、提問題和看法、與 AEEA 互動 後一天主題

    主編 : 陳輝樺                 
         諮詢服務 : 陳輝樺 或 (NMN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蘇明俊 (樹德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本網站所有圖片未特別聲明者, 都是取材自 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網頁 , 請勿作商業用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