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EA 天文教育資訊網

上網探索宇宙的好選擇 !   Activities of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in Astronomy.

2010 年 10 月 30 日

哈柏太空望遠鏡攝影特展 (152):行星系統的形成
影像提供 :  NASA, ESA,  and A, Feild (STScI)
文字提供 : 陳輝樺

說明 : 一個環繞著恆星公轉的 行星 (planets) 系統是怎樣形成的? 近 10 年來大量 關於行星的尋找觀測 , 理論上已有了許多進展,天文學家提出上左圖示 吸積模式 (Accretion model) 和上右圖示 氣體塌縮模式 (Gas-collapse model) 來解釋 行星體的生成過程 ,其說明如下:

          吸積模式 (Accretion model) :

              A1、 環繞恆星旋轉盤面上的塵埃微粒 ,透過非 重力 吸引的碰撞過程形成 微行星 (planetesimal)。

              A2、 微行星 逐漸成長且向環繞恆星的盤面靠近,形成 初期的行星體 (planetary embryos)。

              A3、在 環繞恆星的盤面氣體 消失前,大型氣態行星 (Gas-giant planets) 形成。

              A4、大型氣態行星歷經散射和碰撞,保留下 微行星 初期的行星體

          氣體塌縮模式 (Gas-collapse model) :

              GC1、塵埃微粒和氣體形成環繞恆星的 原行星旋轉盤面 (protoplanetary disk)。

              GC2、重力盤面的不穩定形成一 氣體叢聚 ,進而形成 行星生成關鍵點 (planet-formation nexus)。

              GC3、塵埃微粒凝結、沉澱於 原行星 (protoplanetary) 中心,形成行星核。

              GC4、行星持續從公轉的塵埃盤面中吸收氣體與塵埃,生成盤面上寬廣的間隙環帶。

明日主題 : 哈柏太空望遠鏡攝影特展 (153):吹泡泡的恆星
天文史上的今天 : 1909 年 10 月 30 日,印度核子物理學家 (Homi Jehangir Bhabha,1909.10.30.- 1966.1.24.) 出生。他主要成就是發展印度原子能計畫,而被視為印度核子計畫之父。    
今日星象、行星動向、節氣
揭開星空的奧秘 ─ 觀天術 中國人的科學智慧 ─ 天文地學篇

前一天主題 天文學名詞解釋 每日主題庫、主題分類介紹 天文展演教學模型、天文教學媒體製作、遠距遙控觀測模擬、展示場展覽介紹 天文學基本認識、天文觀測活動、九年一貫天文輔助教材教案、天文史哲介紹、動手作天文等教育活動 主題課程、Q&A、天文新知介紹、遠距天文教學輔導、FAQs、數理與自然探究 天文相關網站 E-mail 給主編、提問題和看法、與 AEEA 互動 後一天主題

    主編 : 陳輝樺                 
         諮詢服務 : 陳輝樺 或 (NMN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蘇明俊 (樹德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本網站所有圖片未特別聲明者, 都是取材自 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網頁 , 請勿作商業用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