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EA 天文教育資訊網

上網探索宇宙的好選擇 !   Activities of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in Astronomy.

2010 年 10 月 12 日
 

哈柏太空望遠鏡攝影特展 (134):恆星的誕生環境
影像提供 : Feff Hester & Paul Scowen (ASU)
文字提供 : 陳輝樺

說明 : 恆星是在那裡誕生的、是怎麼誕生的,是許多好奇群眾想知道的事。 在美國太空總署 ( NASA 哈柏太空望遠鏡 (HST) 未升空之前,科學家們重要的依據是依循 牛頓的重力 (萬有引力) 論點,相信在星際雲氣裡的塵埃會互相吸引、凝聚、增溫而點燃內部的 核融合反應 ,就宣告一顆 雛恆星的誕生 。 在哈柏太空望遠鏡升空、發揮其由 近紅外 紫外 電磁波段的觀測功能後,大大地開了世人的眼界, 不但證實了先前濃密的星際雲氣中誕生雛恆星的論點。如左上照片呈現的是距離 地球 約有 7000 光年 遠的 老鷹星雲 (Eagle Nebula)」 M 16 裡, 許多「蒸發中的氣態雲球 (EGGs)」正從巨大氫氣和塵埃柱的頂端露出來。 這些密度非常高的巨大雲氣柱 分子雲塊 (giant molecular cloud), 內部已經發生重力塌縮,開始形成新的恆星。

          哈柏太空望遠鏡也讓我們瞧見了新恆星誕生過程中的兩極噴射景觀,如上右圖呈現的新恆星誕生, 因著內部驟然點燃核融合所引發的巨大能量壓力,而呈現恆星誕生初期所俱有兩極大量噴發塵埃與氣體的特徵。 此時,不但可以觀察到噴流現象,也伴隨著核融合所產生的強烈高能量紫外光,向四面八方輻射而出形成強烈的 光壓

明日主題 : 哈柏太空望遠鏡攝影特展 (135):浩翰星際間的神秘雕塑師
天文史上的今天 : 1865 年 10 月 12 日,英國生化學家 Arthur Harden (1865.10.12. - 1940.6.17.) 出生。他因糖的發酵和促起發酵機制研究與瑞典生化學家 Hans Karl August Simon von Euler-Chelpin (1873.2.15.-1964.11.6.)於 1929 年共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今日星象、行星動向、節氣

前一天主題 天文學名詞解釋 每日主題庫、主題分類介紹 天文展演教學模型、天文教學媒體製作、遠距遙控觀測模擬、展示場展覽介紹 天文學基本認識、天文觀測活動、九年一貫天文輔助教材教案、天文史哲介紹、動手作天文等教育活動 主題課程、Q&A、天文新知介紹、遠距天文教學輔導、FAQs、數理與自然探究 天文相關網站 E-mail 給主編、提問題和看法、與 AEEA 互動 後一天主題

    主編 : 陳輝樺                 
         諮詢服務 : 陳輝樺 或 (NMN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蘇明俊 (樹德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本網站所有圖片未特別聲明者, 都是取材自 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網頁 , 請勿作商業用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