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EA 天文教育資訊網

上網探索宇宙的好選擇 !   Activities of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in Astronomy.

2010 年 1 月 17 日

天文學與生命起源的對話特展 (78):適合生命孕育與繁衍的條件 (十七) ─ 空間因素在生命存活過程中的影響
提供者 : 陳輝樺
繪圖者 : 彭瑄玉

說明 : 人類摸索出生命的必要條件,首先要具備如同細胞的生命「結構」, 其次是要有不匱乏的能量來維持結構,再來要能傳宗接代、繁殖,也就是要有複製的機制, 最後需要能隨環境與時機變異的能力,而人類文明還需要「意識」。 這幾天來已經介紹了 適合生命孕育的條件 適合生命繁衍的物理條件 適合生命繁衍的生命族群條件 , 以及 生命密碼 DNA (去氧核醣核酸) 結構 DNA 的複製和細胞分裂模式的奧秘 。 前幾天也探究了 溫度條件 氣體條件 液體條件 重力條件 時間因素 在生命存活過程中的影響, 今天繼續依序來探討 空間因素 在生命存活過程中的影響。

          達爾文 (Charles Darwin,1809.2.12.─ 1882.4.19.) 提出了演化可能的機制: 自然選擇 (習稱「天擇」)。 天擇的產生有幾個先決條件:一是物種內個體差異的存在,二是生存的壓力。 越能適應環境而生存下來的個體,就越有機會繁衍更多後代, 好把己身具有優勢的特質給遺傳下去。 經由這樣的機制,物種會更適應當下的環境,因而也就有可能會產生新種。 然而,對生物的生存而言,自利與利人、 合作 與競爭同等重要; 同舟共濟自是群體生物演化出來共度難關的本事。 在生命存活過程中的影響因素,除了上述要能傳宗接代、繁殖的複製機制外, 也需要能隨空間環境與時機變異的能力。 在昏暗、微重力、長期孤寂、高輻射等嚴厲太空環境中, 我們該如何面對移民的存活問題呢? 上圖是藝術家彭瑄玉對於人類往外太空移民的想像圖。

明日主題 : 天文學與生命起源的對話特展 (79):化學條件在生命存活過程中的影響
天文史上的今天 : 1997 年 1 月 17 日,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 (Clyde William Tombaugh,1906.2.4.-1997.1.17.) 逝世,他首先發現 冥王矮行星
今日星象、行星動向、節氣

前一天主題 天文學名詞解釋 每日主題庫、主題分類介紹 天文展演教學模型、天文教學媒體製作、遠距遙控觀測模擬、展示場展覽介紹 天文學基本認識、天文觀測活動、九年一貫天文輔助教材教案、天文史哲介紹、動手作天文等教育活動 主題課程、Q&A、天文新知介紹、遠距天文教學輔導、FAQs、數理與自然探究 天文相關網站 E-mail 給主編、提問題和看法、與 AEEA 互動 後一天主題

    主編 : 陳輝樺                 
                            諮詢服務 : 陳輝樺 或 (NMN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蘇明俊 (樹德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本網站所有圖片未特別聲明者, 都是取材自 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網頁 , 請勿作商業用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