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EA 天文教育資訊網

上網探索宇宙的好選擇 !   Activities of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in Astronomy.

2009 年 7 月 22 日

※ 模擬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見到的日偏食過程動畫 1 分鐘版 ※

2009 天文年天文攝影展 (22): 今天發生的日食景觀
提供者 : 陳冠維 (Flash 動畫模擬) 、 黃釗俊 (文字撰稿)

說明 : 今天發生難得一見的 日全食 ,其路徑由西向東從印度半島西部外海開始, 通過印度中部,經過尼泊爾東部、孟加拉西部、不丹, 然後進入中國大陸青藏山區,再沿長江進入人口密集地區、而後由長江三角州出海,進入南太平洋。 全球能觀測到的日全食全程歷時約達 5 小時 14 分, 全食帶寬度有 205 ~ 259 公里 。 其中,太平洋硫磺島東北數百公里海上是最大掩食點, 日全食時間將持續達 6 分 38.8 秒。

         中國古代以「天狗食日」來解釋日食, 認為敲鑼打鼓能趕走天狗, 讓大地重見光明。其實,日食現象和日地月的運行息息相關。 今天,地球上某些地區將可以看到本世紀歷時最長的「 日全食」, 台灣地區則可全程看到食分從 0.739 到 0.882 的「 日偏食」。

         為了提升社會大眾對日食相關科學常識的認知,推廣普及大眾天文教育,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今天上午 8:00 -- 11:10 在西屯路入口前廣場舉辦「天狗食日--7.22一起看日食」活動, 邀請本館天文專業研究人員擔任現場解說,利用天文望遠鏡連接電視螢幕、 望遠鏡 連接投影板、特製太陽觀測器及濾光玻璃等方式, 提供大眾參與觀測本次日全食過程的機會,共同見證本世紀最長的日食奇景!

         活動內容:
         1. 專家解說-由本館天文專業研究人員在活動地點介紹日食成因並陪同民眾觀察日食過程。
         2. 日食實況播映-天文望遠鏡連接電視螢幕播映太陽影像從初虧經食甚到復圓的整個過程。
         3. 望遠鏡投影觀測-天文望遠鏡連接投影板將太陽影像透過望遠鏡投射到下方白色平板上。
         4. 太陽觀測器觀測-利用特製的太陽觀測器將太陽影像透過面鏡與透鏡投射到白色平板上。
         5. 濾光黑玻璃觀測-利用濾光黑玻璃提供短暫觀測日食過程的太陽實況影像。

明日主題 : 2009 天文年天文攝影展 (23): 2008 年 8 月 1 日的日全食外層日冕
天文史上的今天 : 1986 年 7 月 22 日,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 (Giuseppe Piazzi,1746.7.7. - 1826.7.22.) 逝世, 他曾在 19 世紀的首日發現了第一顆 矮行星 (Cares,穀神矮行星)。 1923 年,當 小行星 編號至 1,000 號時,國際天文聯會特別將小行星 1,000 命名為「Piazzi」以資紀念。

前一天主題 天文學名詞解釋 每日主題庫、主題分類介紹 天文展演教學模型、天文教學媒體製作、遠距遙控觀測模擬、展示場展覽介紹 天文學基本認識、天文觀測活動、九年一貫天文輔助教材教案、天文史哲介紹、動手作天文等教育活動 主題課程、Q&A、天文新知介紹、遠距天文教學輔導、FAQs、數理與自然探究 天文相關網站 E-mail 給主編、提問題和看法、與 AEEA 互動 後一天主題

主編 : 陳輝樺陳輝樺                 
                            諮詢服務 : 陳輝樺 或 (NMN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蘇明俊 (樹德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本網站所有圖片未特別聲明者, 都是取材自 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網頁 , 請勿作商業用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