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EA 天文教育資訊網

上網探索宇宙的好選擇 !   Activities of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in Astronomy.

2006 年 8 月 6 日

紫外光天文學史 (6): 紫外光偵測
提供者 : 陳輝樺 (AEEA 小組 , NMNS )

說明 : 地球上許多生物所能接收的 電磁波段 , 是不同於人類眼睛所能看見的 可見光 頻率。 換言之,人類的眼睛無法觀察到環境四週 紫外光 (Ultraviolet) 的景觀, 但是某些昆蟲 (例如蜜蜂) 卻可以運用紫外光找著它們食物和天敵的所在, 許多植物花蕾 (特別是像蒲公英和日間百合的黃花) 呈現吸引注意的主要波段也是靠近紫外光 ( UVA ), 所以這些需要授粉繁殖的植物可以吸引具有可分辨紫外光視力的鳥或昆蟲來幫忙傳遞花粉。

         既然人類的眼睛無法目睹紫外光世界的漂亮景觀,那麼怎樣才能彌補其一二呢? 雖然,臭氧層大氣保護著生活在地面上生物免於 高能量光子 紫外光的嚴酷曝曬, 但也切斷了外太空的許多訊息傳遞到我們的眼前、而侷限住先人們的視野。 自從人造衛星升空後,人類已經有能力在離地面 40 公里 的高空, 擺上探究外太空星際間演化的「大眼睛」來觀看 恆星 星系 的百態與變化。 當然,包括紫外光在內的所有電磁波波段的觀測都已不成大問題,許多人造衛星正協住著進行紫外光波段源的搜尋與研究, 可是它們都未將此波段視為主要任務,僅是在不同的天文觀測中各附加一小部分的紫外光探究。 例如,為了免除了地球的混濁大氣層的視野 干擾 哈柏太空望遠鏡 正在距離地表 600 公里高處環繞地球運行和觀測, 關於紫外光方面的恆星與星系觀測,它絕大部分僅進行 近紫外光 (NUV) 的搜尋。

明日主題 : 紫外光天文學史 (7): 紫外光與生物基本組成
前一天主題 天文學名詞解釋 每日主題庫、主題分類介紹 天文展演教學模型、天文教學媒體製作、遠距遙控觀測模擬、展示場展覽介紹 天文學基本認識、天文觀測活動、九年一貫天文輔助教材教案、天文史哲介紹、動手作天文等教育活動 主題課程、Q&A、天文新知介紹、遠距天文教學輔導、FAQs、數理與自然探究 天文相關網站 E-mail 給主編、提問題和看法、與 AEEA 互動 後一天主題

主編 : 陳輝樺陳輝樺                 
                             諮詢服務 : 陳輝樺 或 (NMN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王夕堯 (NTPU 國立台北大學)
                                                           蘇明俊 (樹德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本網站所有圖片未特別聲明者,都是取材自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網頁 ,請勿作商業用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