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EA 天文教育資訊網

上網探索宇宙的好選擇 !   Activities of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in Astronomy.

2006 年 8 月 4 日

紫外光天文學史 (4): 紫外光的來源與發現
提供者 : 陳輝樺 (AEEA 小組 , NMNS )

說明 : 電磁波波長 介於 100 至 3000 埃的 紫外光 (Ultraviolet) 的 波長 可見光 短,人類的眼睛是無法看到的,但是世界上的某些昆蟲 (例如大黃蜂) 則可以分辨出它。 科學家依據紫外光的來源將它分成波長介於 4100 至 3000 埃的 近紫外光 (near-ultrviolet) 、 介於 2000 埃至 3000 埃的 中紫外光  (mid-ultrviolet) 、 介於 912 埃至 2000 埃的 遠紫外光 (far-ultrviolet) 和介於 100 埃至 912 埃的 極緻紫外光 (extreme-ultrviolet) 等 4 個波段, 近紫外光 波段銜接 電磁波波長 介於 4000 至 7000 埃的 可見光 , 而 極緻紫外光 銜接 X 射線 段。

         依據熱輻射波長的分布,可以知道太陽輻射的波長包含所有的不同電磁波段。 不過,太陽紫外光的代表性輻射乃是來自於 日曬 。1801 年德國化學與物理學家 Johann Wilhelm Ritter (1776 年 12 月 16 日 ─ 1810 年 1 月 23 日) 在檢定銀的純度觀測時,發現在可見光的紫光光譜外之陽光會使得銀色澤變暗淡下來, 他稱此射線為「除氧還原射線 (deoxidizing rays)」 ,用以強調有別於其他可見光波段熱輻射的化學反應效果。如此被視為「化學射線」的樣本直到 19 世紀末。上左圖是太空中的「太陽觀測站 ( SOHO )」 所拍攝約 171 埃 極緻紫外光 日冕 (Solar Corona) 照片。 而右上圖 遠紫外光 照片是阿波羅 16 號 登陸於月球表面 時所拍攝 地球 反射 太陽光的照片。

明日主題 : 紫外光天文學史 (5): 紫外光的分類
前一天主題 天文學名詞解釋 每日主題庫、主題分類介紹 天文展演教學模型、天文教學媒體製作、遠距遙控觀測模擬、展示場展覽介紹 天文學基本認識、天文觀測活動、九年一貫天文輔助教材教案、天文史哲介紹、動手作天文等教育活動 主題課程、Q&A、天文新知介紹、遠距天文教學輔導、FAQs、數理與自然探究 天文相關網站 E-mail 給主編、提問題和看法、與 AEEA 互動 後一天主題

主編 : 陳輝樺陳輝樺                 
                             諮詢服務 : 陳輝樺 或 (NMN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王夕堯 (NTPU 國立台北大學)
                                                          蘇明俊 (樹德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本網站所有圖片未特別聲明者,都是取材自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網頁 ,請勿作商業用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