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EA 天文教育資訊網

上網探索宇宙的好選擇 !   Activities of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in Astronomy.

2002 年 10 月 2 日

光是什麼? (38) 針孔成像
提供者 : 陳輝樺 (AEEA 小組 , NMNS )

說明: 公元前約 400 年,在我國的戰國時代,墨翟曾在《墨子》的《經》有「小孔成像 」現象的記載: 「景 (影) 到 (倒),在午 (交午處) 有端與景長,說在端」。 公元前約 340 年,古希臘的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 – 322 BC.), 在觀察陽光透過樹葉間隙呈現 日食過程 的現象後, 曾指出我們可透過任何形狀的細孔來觀看 日食的景觀 。 公元約 1080 年,北宋大科學家沈括 (公元 1031 - 1095) 曾在《夢溪筆談》中詳述「針孔成像」理論。 公元 1279 年,元代大天文學家 郭守敬 在其放大 5 倍 圭表 尺寸的 量天尺 上, 放置了「景符 」觀天設備,它其實是一塊長約 1 公分、寬約 0.5 公分中央穿個小洞的銅板; 他也在 半球仰儀 中央設一穿個小孔的銅球。 這些都是運用到「針孔成像」的優點特色。
         那到底「針孔成像」的原理是什麼呢? 它為什!麼沒有產生光的「 繞射 (Diffraction)」現象呢? 它們之間又有何關聯呢? 原來所謂的「 繞射」是 波的一種特性, 若在波 (Wave,無論是水波、聲波、光波、電磁波) 的前行過程路徑中放置一障礙物, 當「障礙物的大小與波長相近」時,則波形在此障礙物附近產生畸變, 而容易觀察到波的「繞射」現象。 細線或小物體,擋住小部分波前不能通過,或是鑽有小空或窄縫的屏, 僅能讓入射波的小部分通過, 這些都可看成是上述的障礙物, 它們會造成「 繞射」現象的產生。 若是「障礙物小孔的大小比光的波長大很多」時,則看不到光的「繞射」現象 (以光波為例子乃因於 可見光 波長 很短), 而能夠運用「幾何光學」的方法得知,透過如細針孔般大小的洞可在一側觀看到另一側物體的上下、 左右相反之倒立清晰影像 (如上圖)。

明日主題 : 光是什麼? (39) 透鏡效應
前一天主題 天文學名詞解釋 每日主題庫、主題分類介紹 天文展演教學模型、天文教學媒體製作、遠距遙控觀測模擬、展示場展覽介紹 天文學基本認識、天文觀測活動、九年一貫天文輔助教材教案、天文史哲介紹、動手作天文等教育活動 主題課程、Q&A、天文新知介紹、遠距天文教學輔導、FAQs、數理與自然探究 天文相關網站 E-mail 給主編、提問題和看法、與 AEEA 互動 後一天主題

作者與主編 : 陳輝樺 、 王夕堯
諮詢服務: 陳輝樺 (NMN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王夕堯 (NTPU 國立台北大學)
蘇明俊 (NKNU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教所)

本網站所有圖片未特別聲明者,都是取材自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網頁 ,請勿作商業用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