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EA 天文教育資訊網

上網探索宇宙的好選擇 !   Activities of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in Astronomy.

2001 年 6 月 16 日

衛 星 : 月球
提供者 : 陳輝樺 (AEEA 小組 , NMNS )

說明: 月亮是唯一自然伴隨地球的衛星,自古以來生活在 地球上的我們對它就充滿著許許多多的遐思, 1969 年人類首度登陸月球。目前未發現有生物存活過的跡象。月球直徑 3576 公里 (約 0.27 個地球直徑), 質量約為 0.0123 個地球質量,平均密度為 3.36 克/每立方公分, 月表重力約為地球表面重力的六分之一, 月球沒有大氣層,月球表面晝夜溫差很大,溫度在攝氏零下 170 度至攝氏 130 度之間。 月球質心距離地球平均約為 384,400 公里 (最遠達 405,696 公里,最近也有 363,106 公里),繞行地球一圈周期約 27.32 地球日。 因為月球本身自轉的周期和繞行地球的周期相同, 所以自人類有它的記載以來,所看到的月面都是這一面 (很難看出月面有何變化)。 但先民們從它繞行地球過程中「月相」的變化,除了制定出「月份」的 曆法規則外, 也體察到月亮該是「球形」的星體, 且從日月食的發生, 推測出地球和所有的星星都是球形的。 月球繞行地球的軌道面 (俗稱為「白道面」) 和行星繞行太陽公轉的軌道面(俗稱為「黃道面」) 並不重疊, 而是有 5 度 9 分的夾角,所以我們每個月所見到的月面就有所不同, 也無法每逢朔時就有日食、 每逢望時就有月食產生。 上左圖象徵著 早期人們有著屬於神性化的月亮之事物。就以這個古埃及掌管學習和藝術的埃及神(Thoth) 塑像來看,祂頭上除了頂有「球形」的太陽標幟外,還有「新月」狀的標記。 上右圖 這件雙眼和肚臍鑲了紅寶石的雕像,是公元前 3 世紀的作品, 雕刻的是古巴比倫和亞述地區宗教中掌管著愛情神伊斯塔塑像。頭上的「新月」狀標記, 表示祂的能力是源自於月球。

明日主題 : 宇宙的燈塔 : 波霎
前一天主題 天文學名詞解釋 每日主題庫、主題分類介紹 天文展演教學模型、天文教學媒體製作、遠距遙控觀測模擬、展示場展覽介紹 天文學基本認識、天文觀測活動、九年一貫天文輔助教材教案、天文史哲介紹、動手作天文等教育活動 主題課程、Q&A、天文新知介紹、遠距天文教學輔導、FAQs、數理與自然探究 天文相關網站 E-mail 給主編、提問題和看法、與 AEEA 互動 後一天主題

作者與主編 : 陳輝樺 (NMNS) 、 王夕堯 (NMNS)
諮詢服務: 陳輝樺 (NMN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王夕堯 (NMN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蘇明俊 (NKNU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教所)

本網站所有圖片未特別聲明者,都是取材自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網頁 ,請勿作商業用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