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EA 天文教育資訊網

上網探索宇宙的好選擇 !   Activities of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in Astronomy.

2001 年 6 月 2 日

無線電波天文學 : 大耳朵
提供者 : 陳輝樺 (AEEA 小組 , NMNS )

說明: 無線電波 天文學的開創者是美國無線電工程師 顏斯基(Karl Jansky, 1905 ― 1950) 和 雷伯(G. Reber)。 1932 年,顏斯基建造了一個長 30.5 公尺、高 3.66 公尺的旋轉天線陣, 其接收機的工作波長為 14.6 公尺。 1931 ― 1935 年間,接收到來自太空的無線電波, 1935 年,顏斯基指出這種無線電波的源來自銀河中心。 這一發現揭開了無線電波天文學的序幕。雷伯於 1937 年率先研製成第一台無線電波望遠鏡, 於 1940 年確認了顏斯基的發現,1944 年,雷伯又繪出了第一幅無線電波天文圖。 上圖是電波天文學家 John Kraus 在 70 年代所設計約為三個足球場大的「大耳朵」, 用它找到了 2 萬多個無線電波源。 無線電波是波段寬且波長最長的電磁輻射, 波長可超過 10 公里,有極不易被其他物質遮擋的特性, 所以無線電波可在空間作長距離傳播,將宇宙最遙遠的訊息帶給我們。藉由對它們的觀測, 我們可以開始推測宇宙的大小。也就是說,無線電波可穿越浩翰的太空, 且能不改變波長特性地耗費漫長光陰 ── 它走得越遠, 到達我們的時間就越長。 無線電波在宇宙開始沒多久就從已知的邊緣展開它們的旅程,所以它能帶給我們有關遙遠宇宙的訊息。 換言之,無線電波告訴我們,宇宙形成於 120 多億年前,宇宙包含了千億以上的星系, 而每個星系又包含了千億左右的星球。

明日主題 : 無線電波天文學 : 無線電波偵測
前一天主題 天文學名詞解釋 每日主題庫、主題分類介紹 天文展演教學模型、天文教學媒體製作、遠距遙控觀測模擬、展示場展覽介紹 天文學基本認識、天文觀測活動、九年一貫天文輔助教材教案、天文史哲介紹、動手作天文等教育活動 主題課程、Q&A、天文新知介紹、遠距天文教學輔導、FAQs、數理與自然探究 天文相關網站 E-mail 給主編、提問題和看法、與 AEEA 互動 後一天主題

作者與主編 : 陳輝樺 (NMNS) 、 王夕堯 (NMNS)
諮詢服務: 陳輝樺 (NMN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王夕堯 (NMN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蘇明俊 (NKNU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教所)

本網站所有圖片未特別聲明者,都是取材自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網頁 ,請勿作商業用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