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EA 天文教育資訊網

上網探索宇宙的好選擇 ! Activities of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in Astronomy.

2001 年 5 月 30 日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模式
提供者 : 陳輝樺 (AEEA 小組 , NMNS )

說明: 人類進入語言傳達思想的年代後,人們的辨證思維和對大自然的觀察,促使著天文學在各個年代的發展。 所以說,天文學的萌芽乃是「文化起源」之所在,也是「哲理」的源頭。 因此之故,世上古文明中必然留下了它們的寶貴天文遺產以待考証。 不過據目前考古所知,中西古代天文學的發展模式和成就差異很大。 我國先民的天文成就,是配合著生活所需、融入於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中的,如我國最早的一部書 《尚書•堯典》所說「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這說明在帝堯時期 (約公元前二十四世紀)已有專職天文官,從事觀象授時、教導人們依天時而生活的工作。 換言之,我國的天文學隨著朝代而演進有著完整的歷史記載,各個時代陸續地都有記錄、新發現和新見解。 就以觀天儀器來說,周朝起利用圭表測日影制定曆法, 西漢依據「渾天說 」創製 「渾天儀 」、 「渾象 」, 南宋造「水運儀象台」成為完備的天文台, 元代改進渾儀而創製「赤道裝置」與「地平 (經緯) 裝置」分別獨立的 「簡儀」。 這些模型目前在國立自然博物館 中國科學與技術廳中有多項展出, 例如上圖中的 指南車 展示。

明日主題 : 歐洲古代天文學的發展模式
前一天主題 天文學名詞解釋 每日主題庫、主題分類介紹 天文展演教學模型、天文教學媒體製作、遠距遙控觀測模擬、展示場展覽介紹 天文學基本認識、天文觀測活動、九年一貫天文輔助教材教案、天文史哲介紹、動手作天文等教育活動 主題課程、Q&A、天文新知介紹、遠距天文教學輔導、FAQs、數理與自然探究 天文相關網站 E-mail 給主編、提問題和看法、與 AEEA 互動 後一天主題

作者與主編 : 陳輝樺 (NMNS) 、 王夕堯 (NMNS)
諮詢服務: 陳輝樺 (NMN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王夕堯 (NMN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蘇明俊 (NKNU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教所)

本網站所有圖片未特別聲明者,都是取材自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網頁 ,請勿作商業用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