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探索宇宙的好選擇 ! Activities of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in Astronomy.
2001 年 4 月 6 日
說明: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了比較日、月、五星的運動而選擇鄰近天赤道附近的星象, 劃分成 二十八個不同大小的部分,每一部分就叫作一「宿」,作為觀測時的標誌。 我國古代就是依據每宿星象的出沒和中天(位於頭頂時)的時刻來判斷季節, 甚至在編製的曆法中劃分二十四節氣,和推算日、月、五星位置的標準。 法國天文學家德爾普指出, 二十八宿 的星區劃分已明確地預示了今日劃分星空區域的精密方法。 依據《呂氏春秋》所記載二十八宿建構形成的初期目的,是為了觀測月亮的周期運動。 二十八宿的選取由於古代是憑肉眼直接觀測,為了測定天體的明確位置, 所以都必需在各宿中選取一顆較明亮的星作為測量的標準, 這顆被選定的星稱之為「 距星 」。 由西向東相鄰兩宿的距星「 赤經差」,稱為此宿(位處西側者)的「赤道距度」(簡稱為距度)。 在赤道座標系中,天體的位置是用「去極度」 和「入宿度」來表示。天體和赤道的角距離叫作「赤緯」,所謂的去極度是指天體與北極的角度, 相當於現代的「90 度減去緯度」。而入宿度是指該天體與它西側相鄰的距星的赤經差, 所以我國古代的赤道座標系統的赤經起算點不是一個而是二十八個。二十八宿的距星雖然選定了, 但由於「 歲差 」的原因, 各宿的距度會緩慢地變化,古人尚不明白此道理,只好被動地改變新的距度標準值。 關於二十八宿的起源時代有人認為是在周代初, 而據考証 1978 年湖北省隨縣擂鼓墩發掘的戰國早期(約公元前 433 年)曾侯乙墓中, 有一個將二十八宿和四象繪在一畫面上,中央並寫了一個篆文粗體「斗」字的漆蓋圖 。足見公元前五世紀,當時二十八宿已經相當普及的一種天文知識。 上圖就是曾侯乙墓中的二十八宿漆箱蓋照片,照片顯示左龍右虎,二十八宿圍繞其中央「斗」字的星圖。
作者與主編 :
陳輝樺
(NMNS) 、 王夕堯 (NMNS)
諮詢服務:
陳輝樺
(NMN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王夕堯
(NMN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蘇明俊
(NKNU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