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探索宇宙的好選擇 ! Activities of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in Astronomy.
2001 年 3 月 25 日
提供者 : 陳輝樺 (AEEA 小組 , NMNS )
說明: 元代郭守敬對於在使用傳統的渾儀觀測時, 感到渾儀的環圈過於繁複,相互遮擋了不少天區且妨礙觀測等缺失,因而產的生了要簡化渾儀的想法。 於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郭守敬分析研究了渾儀上每一道環的作用和相互之間的關係, 毅然進行革命性改革,去掉那些不必要的和作支架用的圓環,取消了渾儀中的白、黃道環; 並把保留的圓環從層層套圈中分離出來,使渾儀用來測量不同座標的圓環分開, 而後組成為兩個互相獨立、結構簡單的赤道裝置(赤道經緯儀) 和地平裝置,另增加立運儀而創構成 「簡儀」。 曾用它進行了多種天文觀測工作,大大提高了觀測準確度、和方便性。 簡儀上最小的分格可到三十六分之一度,用它測出的二十八星宿距位置,在中國古代是最準確的。 簡儀的創製,是我國儀器製造史上的一次創舉;不但是世界科學發展史上的珍貴例證, 也是現代天文望遠鏡的先驅 (歐洲在十六世紀末 1598 丹麥才使用天文望遠鏡)。 它獨立之赤道裝置,是近代許多測量儀器構造的鼻祖;正是現代天文學主要進步之一的「赤道儀」 。 簡儀的赤道裝置是:北高南低的兩支架托著正南北方向的極軸,圍繞著極軸旋轉的是四游雙杯, 四游雙杯兩面刻著周天度數,中間夾著可以繞四游杯中心旋轉的窺管 (鏡筒)。 窺管兩端安有十字架, 這是後世望遠鏡中十字絲的始祖,大大提高了觀測之準確度。為了校正儀器的極軸,簡儀上安裝了一「候極儀」, 其由定極環 (安裝於北支架上,環中斜放一個十字交叉,交叉中心有一小孔) 和一塊銅板 (安裝於南支架上, 板中央有一小孔) 組成。銅板和定極環小孔聯線與儀器轉動軸線平行。 校正時就從銅板孔觀測北極星周日視運動軌跡中心在定極環內的中心位置。 為了校正儀器安裝的方向,簡儀的底座上安裝了「正方案」, 其不僅能如同圭表般測日影,而且可以當量角器使用。 簡儀的地平裝置是「立運儀」,它包括一固定的地平環 (陰緯環) 和一直立可旋轉的「立運環」。 這立運儀在我國儀器史上尚屬首創,其可同時量測天體的地平方位及地平高度;其結構與近代測量上實用的經緯儀、 航空導航羅盤同類型。 目前在國立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與技術廳中展出。
作者與主編 :
陳輝樺
(NMNS) 、 王夕堯 (NMNS)
諮詢服務:
陳輝樺
(NMN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王夕堯
(NMNS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蘇明俊
(NKNU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教所)